﹝加拿大-烏克蘭﹞約翰·保羅·希姆卡(John Paul Himka)
- 序言、988年 - 見(一)
- 1240年 - 見(二)
- 1648年
16世紀,西班牙征服者征服了——對他們來說都是新大陸的——阿茲特克(Aztec)和印加(Inca)帝國。他們掠奪了如此之多的白銀和黃金,引致歐洲遭受了第一次嚴重的通貨膨脹。西歐也開始發展一種全新的經濟體系——資本主義。舊的封建制度,包括農奴制在內,正在瓦解。新的貨幣以及新的發明(如印刷機)促進了歷史學家通常所描述的「西方崛起」(Rise of the West)。
歐洲東部的情況則大不相同。沒有一個國家進行海外探險。非但封建制度沒有崩潰,反而正在形成一種新的、較以往強度更高的農奴制。大約從1500年開始,波蘭(包括烏克蘭人居住的加利西亞)各地的貴族地主開始劃出大型農莊種植糧食,並強迫當地的農民在這些農莊進行耕種。這些莊園通常都靠近某條河流,這樣就可以把出產的糧食運到主河道——維斯杜拉河——然後順流而下運到格但斯克港,然後運往西歐的新興市場。對於地主們來說,這是一筆極好的買賣。一些貴族家庭因此變得非常富有,擁有數百個莊園甚至自己的軍隊。但對於農民來說,這並不划算。
被奴役的農民要靠自己的小塊土地解決溫飽。這種自給自足的特性,使他們的處境有別於從非洲輸入美洲的新型奴隸。農奴被束縛在土地上且無權離開。地主向他們徵稅,包括金錢、蜂蜜、雞、羊或農民生產的任何東西。不過,地主向農奴徵稅的主要方式還是讓他們負擔莊園裡的所有勞動。儘管如此,農奴仍有幾天時間可以在自己的土地上勞動。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新的農奴制度變得更加繁重。反對這種制度的農奴遭到毆打和監禁。更為嚴重反抗行為則導致農奴被處決,因為貴族們執掌了jus gladii(譯注:Jus gladii在拉丁語中的意思是劍的權利(the right of the sword)。它指的是判處死刑的權力),即判處臣民死刑的權利。
逃離這種體制的唯一途徑就是遷徙到東部和南部的危險地區,那裡是韃靼人活動的地區。逃亡的農奴和富有冒險精神的貴族來到了大草原,也就是當時人們所說的「荒野之地」(Wild Fields)。移民們狩獵、捕魚,為獲得毛皮而設置陷阱。他們前往黑海沿岸收集食鹽,在波蘭和立陶宛的市鎮上出售。這些拓荒者學會了戰鬥,因為他們經常遇到想把他們賣到利潤豐厚的鄂圖曼奴隸市場的韃靼人。這些拓荒者在築有堡壘的地方集結,其中最著名的是第聶伯羅河急流附近的紮波羅熱營地(Zaporozhian Sich)。他們後來被稱為哥薩克(Cossacks)(烏克蘭語為Kozaky),這一稱謂源自土耳其語,意思是冒險家或劫掠者。哥薩克傳統是區分烏克蘭人和白羅斯人的一個因素,儘管他們都有著相同的「魯塞尼亞」宗教文化。
波蘭和立陶宛自14世紀末起就結成了共主邦聯(多個主權國同擁戴一個元首),即波蘭國王(King)同時也是立陶宛大公(Grand Duke)。但是,當共主王朝即將滅亡時,波蘭和立陶宛達成共識,建立一個不依賴王朝關係的聯盟。1569年,盧布林聯合(The Union of Lublin)成立了當時東歐最廣大、最強大的國家:波蘭-立陶宛聯邦(Polish-Lithuanian Commonwealth)。其中一項條款對烏克蘭了產生重大影響,那就是將烏克蘭從立陶宛大公國(Lithuanian Grand Duchy)劃歸波蘭王室(Polish Crown)。其影響之一是,今日之白羅斯和今日之烏克蘭的大部分地區最終處於不同的政治管轄之下。
一個意義更為重大的後果是,波蘭貴族極力地在歐亞草原以北、人口相對稀少的烏克蘭領土上建立大莊園(latifundia)。他們經常招募哥薩克人來幫助他們與土耳其和克里米亞汗國作戰,這些戰爭是由於波蘭貴族向東擴張引發的。領主們從人口過剩的加利西亞和其他地方引誘農民加入他們的新農莊。起初,農民在一段時期內享有免除賦稅和勞役的自由,但幾十年後,地主便無情地重新實施農奴制。地主再次富裕起來,平民再次受苦。逃亡的農奴加入了哥薩克,社會階層差異開始呈現出越來越多的種族色彩:地主——即使是魯塞尼亞人——欣然接受波蘭文化和羅馬天主教,而農民和哥薩克則保留了當時已經完全成型的烏克蘭語和東正教信仰。
哥薩克起義和農民起義從16世紀末開始爆發。哥薩克的一個主要不滿是針對波蘭-立陶宛聯邦的登記政策。當與土耳其和克里米亞汗國爆發戰爭時(這種情況經常發生),哥薩克會被登記在冊並獲得軍餉。但一旦戰爭結束,國家就會減少已登記的哥薩克的數量,而地主們會試圖奴役那些未登記的哥薩克人。
這個社會和軍事的矛盾也有宗教方面的因素。當立陶宛大公們於14世紀末首次登上波蘭王位時,他們資助了各種東正教事工。但很快他們就接受了羅馬天主教,而魯塞尼亞東正教則開始被當作繼子對待。與波蘭-立陶宛相鄰的東正教國家,即南部的摩爾達維亞(Moldavia)和東北部的莫斯科(Muscovy),建造了石製修道院和教堂,並資助了圖書館和聖像(icon)繪畫工作室。在摩爾達維亞,修道院既是學習的中心,也是堡壘。然而,在波蘭-立陶宛,東正教會十分貧困,其神職人員也相對缺乏教育。波蘭任命了非神職人員擔任主教和修道院院長;他們尋求這些任命的目的則是為了向教會土地上的農奴收取租金。然後在16世紀,宗教改革(Reformation)和強大的波蘭天主教反宗教改革使得東正教會措手不及。許多受過教育的魯塞尼亞人逐漸放棄了他們的本土宗教,轉而信奉加爾文教(Calvinism)或羅馬天主教(Roman Catholicism)。烏克蘭的大量的東正教主教急切希望改善他們的處境,於是與羅馬教皇建立了共融關係。根據1596年布列斯特聯合(the Union of Brest)的條款,魯塞尼亞教會被允許保留其傳統習俗,如容許神職人員結婚、在聖餐禮中使用葡萄酒和發酵麵包,換取這些教會承認羅馬教皇為至高無上。這些東正教派別被稱為東儀天主教(Uniates)。(譯注:東儀天主教(Uniate)是對前東方基督教或東正教教會的稱呼,這些教會已被羅馬教會接管,並保留了自己的儀式、習俗和教會法。這個詞帶有強烈的負面含義,這些教會很少用它來描述自己。)
教會聯合激起了修道院神職人員的反抗,他們拒絕接受主教的決定。這對於白羅斯和烏克蘭的東儀天主教會主教來說已經夠麻煩的了,但更具威脅性的是哥薩克人對教會聯盟的拒絕。對祖傳東正教信仰的捍衛為哥薩克人提供了一種意識形態,讓他們可憑此旗幟團結起來。拒絕接受聯合的東正教主教們開始尋求與莫斯科結盟,而莫斯科是一支具有某些舊羅斯傳統特徵的東正教力量(power)。
所有的緊張局勢,包括的社會的、種族的、軍事的和宗教的,在1648年爆發為戰爭。憤怒的哥薩克領袖和軍官博赫丹·赫梅利尼茨基(Bohdan Khmelnytsky)發動了一場反對聯邦和貴族的大起義。赫梅利尼茨基是一位傑出的指揮官和外交家。他把自己的兒子嫁給了鄰居東正教國家摩爾達維亞的一位公主。1654年,他邁出了對未來產生重大影響的一步:與莫斯科沙皇結盟。這是俄羅斯第一次介入烏克蘭事務。自此之後,它從未退出過。
波蘭-立陶宛聯邦與哥薩克之間戰爭的血腥程度超過有史以來任何一場內戰或宗教戰爭。在那個時代,傷口極易感染,而刺刑被視作稀鬆平常的處決方式(譯注:刺刑是指用一根削尖的木樁立於土中,受刑者坐在尖端上面,讓這根長棒從受刑者的肛門插入,從嘴或胸部穿出。)。戰爭期間,烏克蘭猶太居民的命運尤其悲慘。猶太人很少參加戰鬥,但他們之中有許多人一直是令人憎恨的莊園制度的管理人。據學者估計,哥薩克在戰區殺害了近一半的猶太人。
此後,戰爭持續了幾十年,但戰線在17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穩定下來。這場衝突的結果不僅標誌著烏克蘭事務的轉捩點,也標誌著整個東歐歷史的轉捩點。在赫梅利尼茨基起義之前,波蘭-立陶宛聯邦一直是東歐的霸主。起義之後,莫斯科-俄羅斯(Muscovy-Russia)崛起了。一個世紀後,波蘭-立陶宛被俄羅斯、普魯士和哈布斯堡君主國瓜分至不復存在。之前聯邦中大部分烏克蘭人居住的領土都被俄羅斯佔領了,但加利西亞(Galicia)在1772年被奧地利(Austria)吞併,摩爾達維亞的部分地區(之後被稱為布科維納(Bukovina))也在不久後被吞併。
除了需要重新繪製地圖以外,哥薩克起義(revolt)還對烏克蘭和俄羅斯產生了其他影響。哥薩克的領袖們現在非常富有,他們前所未有地資助了教堂和修道院。其中伊萬·馬澤帕(Ivan Mazepa)尤其慷慨。他出資為烏克蘭教堂進行了昂貴的裝飾,並資助了其他國家的東正教項目,如出版《新約聖經》的阿拉伯譯本。1708-09年北方大戰(Great Northern War)期間,馬澤帕試圖反抗沙皇彼得一世,但他失敗了,之後他流亡到摩爾達維亞並在那裡去世。
在波蘭統治時期,基輔已經成為東正教的學習中心。1632年,基輔的東正教大主教(metropolitan),摩爾達維亞人佩特羅·莫希拉(Petro Mohyla),創辦了一所最終被稱為基輔莫希拉學院(Kyiv Mohyla Academy)的高等學府。該學院以波蘭的耶穌會學院(Jesuit colleges)為藍本,其運作模式很像一所大學(university)。畢業於該學院的受過高等教育的神職人員在俄羅斯各地擔任主教和教師,而俄羅斯卻沒有任何能與之相提並論的高等教育機構。在18世紀的俄羅斯,烏克蘭族人主導著教會和精神生活(intellectual life)。基輔洞窟修道院(Kyivan Caves Monastery)也位於基輔,該修道院擁有自己的印刷廠和一所頗有影響力的聖像繪畫學校。烏克蘭人將複調(polyphony)引入了東正教音樂,沙皇和皇后(tsars and tsarinas)的宮廷合唱團工作也由烏克蘭人擔當。
2022年4月13日
翻譯:米勒
校對:老英
圖:野花
原文鏈結:https://ukrainesolidaritycampaign.org/.../ten-tur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