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寧、希特勒和斯大林時代的烏克蘭|The Ukrainian Nation in the Time of Lenin, Hitler, and Stalin】

與許多其他國家一樣,烏克蘭人希望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帝國主義秩序瓦解的契機來建立自己的國家。儘管芬蘭人、愛沙尼亞人、拉脫維亞人、立陶宛人和波蘭人完成了這項任務,其他東歐國家也組成了聯邦(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但烏克蘭卻未能獲得獨立。儘管如此,但還是產生了或許會被人稱為「歷史安慰獎」的結果。布爾什維克領導人列寧違背其黨內大多數人的意願,堅持認為烏克蘭的民族願望必須得到承認。這種承認最終是以蘇維埃烏克蘭共和國的形式產生的。除此之外,列寧還堅持「本土化」(indigenization)的原則,所以在烏克蘭就理所當然地採取了「烏克蘭化」(ukrainization)的形式。

「烏克蘭化」並未持續很長時間(大約10年左右),但那卻是一個文化大發展的時代。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蘇維埃革命前,烏克蘭的民族文化就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儘管這種進步僅限於加利西亞(Galicia)地區。當時,已經出現了一家非常專業的烏克蘭日報;世界文學的瑰寶也正在被翻譯成烏克蘭語;烏克蘭語的原創文學亦蓬勃發展;女權主義運動開始出現;相當於科學院的機構在利沃夫(Lviv)業已成立。

在上世紀20年代,蘇維埃烏克蘭的巨大創造力是令人驚歎的。歷史學家米哈伊洛·赫魯舍夫斯基(Mykhailo Hrushevsky)持續創作的鴻篇巨制,一部多卷本的烏克蘭歷史,最近被完整地翻譯成了英語。他和烏克蘭科學院的其他著名烏克蘭學者撰寫了大量極具價值的烏克蘭民族志、語言學和歷史學著作。

這些學術研究成果達到了極高的水準,烏克蘭學家(Ukrainianists)至今仍然經常查閱(consult)這些成果。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其他成果,包括先鋒文學、電影、戲劇和視覺藝術。「烏克蘭化」所帶來的文化刺激給加利西亞(當時已併入波蘭)的烏克蘭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加利西亞上世紀20年代的主要趨勢是親蘇主義(Sovietophilism),許多受過教育的烏克蘭人移民前往蘇維埃烏克蘭尋找就業出路。如果這種情況當時能夠繼續下去就太好了。

可惜,斯大林鞏固了他對黨的控制,推翻了列寧主義的民族政策,並採用前所未有的暴行鎮壓烏克蘭的文藝復興。已經來到蘇維埃烏克蘭的加利西亞人,幾乎無一例外地被處決了;活躍在上世紀20年代的絕大多數作家、藝術家、學者以及為他們的工作提供便利的黨員也同樣遭此下場。這其中有一些人寧願開槍自殺也不想被逮捕。烏克蘭自治東正教會(Ukrainian Autocephalous Orthodox Church)的成員和神職人員——他們是對東正教進行的徹底的民主和人道主義改造的結果——均被處決或送往勞改營。許許多多被定義為「富農」(kulaks)或「人民的敵人」的烏克蘭人被驅逐到古拉格集中營或特殊定居點。

儘管早已名存實亡,但「烏克蘭化」在1933年還是被正式終止了。一個魯莽且殘忍的集體化專案在1932至1933年引發了一場大饑荒,其結果是導致大約400萬烏克蘭居民死亡。儘管大饑荒對蘇聯的其他地區也造成了影響,烏克蘭卻單獨受到了極其苛刻的對待,這一區別對待是對烏克蘭前景(aspirations)進行鎮壓的一部分。

斯大林的罪行徹底熄滅了加利西亞的「親蘇主義」。烏克蘭左翼分子在該地區仍然繼續存在,但他們已不再尋求與「現實中存在的」(real-existing)蘇維埃烏克蘭之統一。與此同時,右翼勢力正在壯大。烏克蘭民族主義者組織(Organization of Ukrainian Nationalists (OUN))於1929年成立了。該組織尤其吸引了參與過烏克蘭獨立鬥爭的、失望的退伍軍人,以及身在戰時波蘭並且遭受到歧視的青年學生和畢業生。起初,這些民族主義者向法西斯意大利尋求啟發,但在1933年,他們將更多目光投向了國家社會主義者剛剛掌權的德國。希特勒是反蘇聯和反波蘭的,顯然他是他們敵人的敵人。於是,對這個潛在盟友的迷戀導致烏克蘭民族主義者組織中產生了強烈的反猶主義(antisemitism)和仇外心理(xenophobia),以及對暴力和征服的幻想。

斯大林在1939年與希特勒結盟後,他得以強佔「西烏克蘭」並將其入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Ukrainian SSR)。在蘇維埃統治加利西亞21個月的時間裏所發生的激烈的暴力事件和大規模的驅逐行動,其中包括謀殺了大約1萬名政治犯,徹底澆滅了烏克蘭民眾中親蘇情緒的餘燼。所有之前存在的烏克蘭協會組織——童子軍組織、信用合作社、音樂協會等等——都被解散了,所有的烏克蘭媒體和政黨也同樣遭此厄運。在這場鎮壓海嘯中唯一倖存的,是其骨幹成員擁有20餘年地下活動經驗的烏克蘭民族主義者組織。當烏克蘭民族主義者組織認定的盟友——納粹德國——於1941年入侵蘇聯時,該組織實施了其謀殺計畫,該計劃在對非烏克蘭人(包括數以萬計的波蘭人)的大屠殺和種族清洗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944年夏天,紅軍重新征服了整個烏克蘭。他們遇到了一場由烏克蘭民族主義者組織領導的,花費他們數年時間才成功鎮壓的反蘇起義。當然,他們採用了他們一貫的殘暴。反蘇起義為烏克蘭民族主義者組織吸引了許多新成員的加入,而大多數人將在古拉格勞改營至少渡過數年時間。

關於作者:約翰·保羅·希姆卡(John Paul Himka)是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歷史學名譽教授,著有《加利西亞的社會主義》(Socialism in Galicia )和《烏克蘭民族主義者與大屠殺》(Ukrainian Nationalists and the Holocaust)等著作。 2023年7月10日 翻譯:米勒 校對:餘音 原文鏈結:https://ukrainesolidaritycampaign.org/2023/07/10/the-ukrainian-nation-in-the-time-of-lenin-hitler-and-stalin/